對於電影我向來沒有很多意見,我沒有辦法像一些人去分析導演掌鏡的手法,也無法跳脫劇情去指證編劇的矛盾。然後從電影去延伸很多不知道是否存在的衍生意。
總之,我通常是去感覺電影好不好看而已,哪怕只是一堆火焰、飛車和子彈亂竄。電影類型呢,通常會置入性的把自己帶到角色上去感覺,所以跟英雄主義的電影比起來我會比較喜歡個性一般一般的主角,所以呢,相當相當喜歡劇情片啊!


對於孤獨感這種事呢,是怎麼樣都沒辦法跳脫的,對於這一點我很早以前就一直受不了,然而套句VINTA說的:『孤獨感這回事,可不是談談小情小愛或是和朋友的徹夜狂歡就可以解決的,家人、情人、朋友,他們終究都是「別人」,是除了自己以外的「其他人」啊,他們或許可以分擔你的某些明媚憂傷的情感,但是,你內心的幽暗和自憐,除了你自己之外,誰會有興趣知道啊?」
誰會有興趣知道啊!
我同學周某說:「生而在世我很抱歉。」我除了說對不起之外也沒有什麼能擔當啊!


像國片的方向,近年來開始有了起色。
我老是受不了那些把周星星和賭神拍的片稱作國片的人,他們老是以為小時候在國片台看到的電影都是國片,更進一步的說,小時候老爸老是要我看電影學英文,所以只會看HBO啊!當大家老是在扯一些什麼「國片」經典台詞的時候,我老是插不上話,總不能跑出一句「You jump, I jump.」吧?
這成何體統?
扯好遠喔,我要說的是像「花吃了那女孩」、「盛夏光年」、「海角七號」以至於現在的「艋舺」,大家以前總是說國片上不了臺面因為太藝術了,懂的人不多但是能進坎城還是柏林影展也讓他們與有榮焉殺小的,現在卻又因為電影賣座而在批判台灣電影商業化,這又何嘗不是拍的電影讓大家看得懂?
總之不管發生什麼事情總會有人跑出來講一堆五四三,不過這也不是可以控制的,畢竟不論別人能認同與否,那也都不是我的問題,我只要把想講的話講出來就可以拍拍屁股走人了。


當自己只剩下自己的時候,也沒什麼好可悲的,畢竟再多的陪伴還是有時效性。
對於那個將「我們」這個詞定義成:「我,和我。」的人我感到景仰,沒辦法,因為說到底我最有興趣的人還是自己,就算解釋成自戀我也是無所謂,畢竟我已經陪自己好長一段時間了。
我自己就是一個小團體。


可惜我以前總是無法接受電影散場,因為我常常覺得故事還沒演完為什麼就把我丟在這裡,你們大家想去哪裡啊?後來我一直都不喜歡去電影院,因為太容易留在劇情裡面,反而很討厭大家馬上起身離開的感覺。就算是窩在電腦前小小的螢幕,不管電影前或當中的醞釀甚至後面的餘韻都是獨享的,還是比較適合自己柳。
我本來以為我這篇網誌要講的是電影,結果我前半段打完之後還去吃家聚,導致我後半段實在是沒有連貫的感覺,不過我也不是第一次離題,總之我根本沒有提到什麼電影,連一部電影完整的觀後感都沒有,真是失望透了。

沒辦法,我只好下次再繼續挑戰了。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omb1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3) 人氣()